蚊虫的种类很多,全世界己知蚊虫有3500多种,在我国有360多种。其中在我国常见蚊种有按蚊属的中华按蚊、嗜人按蚊、微小按蚊;库蚊属的致倦库蚊、淡色库蚊、三带喙库蚊;伊蚊属的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。

 

一、蚊虫危害

 

蚊虫的危害不仅吸血干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,更重要的是传播疾病,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。目前已知蚊虫可传播10多种疾病,其中在我国传播的疾病主要有登革热、疟疾、乙型脑炎和淋巴丝虫病4种。

(一)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

登革热、登革出血热和基孔肯雅热的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。2014年曾在广东省发生登革热大流行,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有效的免疫预防,所以控制伊蚊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。

(二)疟疾

疟疾的媒介是中华按蚊、嗜人按蚊、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。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,有四种,分别所致的疟疾病有间日疟、三日疟、恶性疟和卵形疟,全球每年约有3亿至5亿人感染,死亡人数超过100万。目前,我国的疟疾主要分布在海南岛、西南地区的农村或山区。

(三)乙型脑炎

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是三带喙库蚊。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,广泛流行于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我国。该病是一种自然疫原地疾病,通常带有区域性流行。华南地区流行高峰多在67月,且多呈散发性。

(四)淋巴丝虫病

淋巴丝虫病的主要媒介是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。在我国传播的有班氏丝虫病、淋巴丝虫病,主要流行区域有16个省市。经过数十年的防治,至1994年我国己基本消灭了丝虫病。

二、蚊虫的生态习性  

(一)生活史

蚊虫生活史分为卵、幼虫、蛹和成虫4个阶段(期),属全变态昆虫。

 

image.png


1  蚊的生活史

1、卵

成蚊产卵于水中,卵细小,肉眼可见,初产卵呈乳白色,其后逐渐变成黑色,不同属的蚊卵形态各异。每个雌性库蚊产卵集合成卵块(筏),浮在水面。伊蚊产卵则分散沉在水底,或粘附在容器内壁或水生植物的根茎上,按蚊卵具浮囊分散浮在水面。

 image.png

   

 图2  蚊卵

       卵发育为幼虫,称为孵育期,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卵孵育期约23天。库蚊和按蚊的卵发育成熟后在水中即时孵化。但部分伊蚊的卵在条件不适宜时(如干旱、低温等)可进入滞育状态,暂时不孵化,待1月或数月后条件适宜时孵化。

2、幼虫

成熟卵孵出幼虫,初孵幼虫体小,乳白色,不易为内眼发现。成熟幼虫长约10mm,淡褐色,体分头胸腹3部分,胸部较头腹部宽。库蚊和伊蚊幼虫腹后部有呼吸管,前者细长,后者粗短,在水中静止时身体与水面成角,头向下,倒挂。而按蚊在水中静止时身体与水面平行(见图3)。依此,可作鉴别蚊种的依据。

 image.png

 

3  三属蚊幼虫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

   

蚊幼虫在水中摄食微生物和有机物质,在水中经4次蜕皮才能发育成熟,每蜕皮1次为一个龄期,第4龄期的幼虫为成熟幼虫。幼虫的蜕皮过程受蚊体的激素调节,尤其是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。前者主要调节生长发育,后者促进蜕皮过程。

蚊幼虫的生长发育的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如气温、食物、土壤、植被等。温度是关键因素之一,温度过高或太低都能使蚊幼虫发育速度减缓,甚至死亡。蚊幼虫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030℃。在30℃条件下幼虫发育期约需57天。

3、蛹

成熟幼虫蜕皮变为蛹,称为蛹化。蛹的头、胸部互相融合,发达,两侧各有呼吸管一对,虫体呈逗号状(4)。蛹期在水中运动活跃,不摄食,主要完成成虫器官的发育,生长发育的速度受温度的影响,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约需23天。

image.png

 4  蚊蛹

 

4、成蚊

蛹蜕皮后羽化为成蚊,体形较小,长约1.612.6㎜,体色有灰黑色,棕褐色或黑色。善于飞行,飞离孳生地12天后交配吸血。通常从卵孵出幼虫变为成虫约需2周。

(二)生活习性

1、幼虫孳生习性

成蚊产卵于水中,因此,水是蚊幼虫及蛹的生长发育的场所。根据各种蚊虫产卵时选择不同类型水体的特点,一般可分为污水型、容器型、稻田型(田塘型)、缓流型、丛林积水型等水体。

(1)污水型:含有较丰富有机物质的积水,如污水池(塘、坑)、污水沟,地面洼地,下水道、沙井和房前屋后长期停放聚集有机物的盆罐积水等。主要孳生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。

(2)容器型:,水质较清的小型容器积水,如广泛分布在室内外的陶瓷、塑料、金属、玻璃、轮胎、树洞、竹筒、石穴、贮水缸等,是人为或自然形成的小型积水。主要孳生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。

(3) 稻田型(田塘型):水质较清的大面积静止性的水体,如稻田、菜田畦沟,池塘、沼泽、水库等。主要孳生中华按蚊、嗜人按蚊和三带喙库蚊。

(4) 缓流型:南方山区的溪流中的缓流区、河床、泉眼、梯田等水质清凉水体。主要孳生微小按蚊。

(5) 丛林积水型:山区丛林中荫蔽的小型天然积水,如山涧河床、石穴、泉潭、林边小洼地等。主要孳生大劣按蚊。

从蚊虫孳生地类型和孳生蚊种表明,一个地区的积水类型决定了该地区主要蚊种。广东地区城镇的积水大多数属污水型和容器型,所以,城镇内常见蚊种是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。

2、成蚊习性

(1)吸血

雄蚊吸食植物液汁,不吸食血液。雌蚊卵巢必须吸食血液才能发育,繁殖产卵。

雌蚊吸食人和各种动物的血液,不同蚊种对不同宿主血液有一定的选择性,如致倦库蚊、白纹伊蚊喜吸人的血液。中华按蚊、三带喙库蚊则喜吸猪、牛等动物血液,兼吸人血。蚊虫的吸血是可以改变的,如致倦库蚊,在血源不足或缺乏的情况下,也可以吸其他动物的血液。

蚊虫吸血具有明显的节律(称吸血周期),吸饱血液后可一直到卵巢发育成熟,期间约23天不吸血,到产卵后才再次吸血。但少数白纹伊蚊的吸血节律不十分严格,吸饱血液后在卵巢发育期间仍需再次吸血,甚至多次吸血。由于活动习性的差异,中华按蚊、致倦库蚊、三带喙库蚊在晚上吸血,多在日落后30分钟开始活动。白纹伊蚊则在白天吸血,尤其在早上10时前和下午4时之后。

(2)栖息

吸血后的雌蚊选择阴暗、潮湿和少受干扰的场所静息,完成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,不同蚊种要求不同的环境场所。根据环境条件的特点和成蚊习性可分为家栖型、半家栖型和野栖型三种。

家栖型蚊种有致倦库蚊、淡色库蚊、埃及伊蚊、嗜人按蚊、微小按蚊等,雌蚊吸血后栖息在人、畜房舍的墙脚、墙角、门后、帐内帐后,家具的后面、底下,天花板,楼梯底下,深色悬挂物等处,尤其喜于栖息在卧室、杂物间、卫生间等处,直至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成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。

半家栖型蚊种有中华按蚊、三带喙库蚊,雌蚊吸血后暂时栖息在人、畜房舍内,胃血未完全消化或卵巢未发育成熟就飞离人、畜房舍,在野外的草丛、石隙、洞穴等黑暗场所栖息,继续完成卵巢发育。

野栖型蚊种有大劣按蚊,雌蚊常从室外飞入人、畜房舍内吸血,吸血后作短暂停留即飞离房舍。

白纹伊蚊的栖息习性有两种不同的说法,一种是野外孳生的白纹伊蚊多在野外吸血,且栖息在孳生地近傍的容器内壁、容器间隙、树洞、竹筒、石缝等处。另一种是室内孳生的白纹伊蚊栖息在室内容器内壁、容器间隙、房舍角落、墙脚、墙角等处。

了解成蚊的栖息习性对于化学防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可根据成蚊不同的栖息场所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。如在室内滞留喷洒,对家栖蚊种效果好,对半家栖型蚊种有一定效果,对野栖型蚊种则效果不佳。

(3)活动

蚊虫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寻食、找配偶和产卵场所。致倦库蚊、中华按蚊等的吸血、活动高峰时间在日落后半小时的黄昏和夜间。白纹伊蚊在白天吸血和活动。

蚊虫善飞,飞行能力因蚊种不同而有差异,通常可飞行数百米至1公里,甚至更远。但蚊虫的活动范围取决于食源和产卵场所的远近,而且飞行路线迂回曲折。因此,其实际飞行距离(即孳生场所与目的地的距离)大约为50150m,这一距离称为扩散范围或有效飞行距离。

了解成蚊的飞行距离,对预防和控制蚊媒病具有重要意义,在疫区发生时,可根据成蚊飞行距离实施防制范围,如登革热病例发生时,以病例发生点为中心,以半经100m为重点控制区,以半经300m第二控制区。

(4)季节消长

蚊虫数量的变化受气温、雨量、湿度、食物、阳光及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影响。尤其是气温、雨量和孳生习性影响最大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,南北气候差异较大,各地蚊虫消长也不相同,在适宜季节和生态环境里蚊虫的种群数量增加,相反则减少,甚至消失。如广东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,全年都有蚊虫活动。每年46月和秋季,通常雨量充足,积水增多,气温适宜,是致倦库蚊密度的高峰时期。盛夏的78月,雨量集中,气温过高,大量孳生地受到破坏,此时蚊虫密度会有较大下降。

 

三、常见蚊虫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

 

(一)致倦库蚊 (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)

致倦库蚊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在我国分布于北纬33度以南的广大地区,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之一。

致倦库蚊是广东城乡最常见的蚊种,它与淡色库蚊的形态十分相似,后者分布在我国北方。

致倦库蚊体型中等,淡褐色,喙无界限清楚的白环,翅无斑,足无白环,腹节背面各节基部有一半月型向后延伸的淡白色横带。 

幼虫孳生于有机物较丰富水中,如地面洼地、污水池(塘)、污水沟、下水道、沙井、废旧化粪池、长期存放的盆罐等污水环境中。


成蚊夜间活动,喜吸人血,并栖息于人、畜房舍等。是家栖蚊种。种群密度高峰期在每年4-6月和9-11月。

 image.png 

 

(二)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

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,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。体型较小,黑色,翅无斑,体表多处有白点,后足跗节基部有白环,未节全白,胸背部正中有一银白色纵纹。

幼虫孳生于水质较清的各种人工或天然的小型容器积水中,如陶瓷、塑料、玻璃、金属,竹木制品、轮胎等容器,以及树洞、竹筒、石穴等。


 成蚊白天活动,尤其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,吸血凶猛,嗜吸人血。栖息在孳生地容器内壁或容器间隙或附近的竹()林、草丛、石隙等黑暗少受干扰的僻静处,种群密度的高峰期在每年5-10月。

image.png


(三)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

中华按蚊广泛分布在广东省的平原和山区水稻种区的乡村。该蚊种孳生地分布广泛,数量大,是广东常见蚊种。

成蚊体型中等,灰黑色,触须具四个白环,顶端2个宽另2个窄,翅前缘脉有2个白斑,尖端白斑大。腹侧膜上有T型暗斑。后足14跗节具窄端白环。

幼虫孳生在稻田、湖泊、池塘、沼泽、灌溉沟等大面积水质较清的静水中,尤其阳光充足水温较高的场所,属稻田型蚊种,成蚊夜间活动,吸食家畜血,尤其牛血为主,亦吸吮人血。吸血后雌蚊暂时栖息在人房畜舍内,通常认为属半家栖型蚊种,但有资料表明不同地区该蚊的栖息习性有差异。种群数量的高峰期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,广东省的高峰季节发生在每年的5月和10月。


image.png